如何选择合适的AFM原子力显微镜探针

原子力显微镜(AFM)的成像质量和实验结果高度依赖于探针的选择。探针不仅是仪器的核心部件,更是连接样品与测量数据的桥梁。本文将从探针的基本知识、关键参数、选择指南及实际应用出发,系统解析如何科学选择AFM探针。

 

---

 

 一、探针的基本知识  

AFM探针由悬臂(cantilever)、基片(chip)和针尖(tip)组成,其主要功能是作为“力传感器”,通过针尖与样品的相互作用感知表面形貌或物理特性。探针的材质和设计直接影响其性能:  

- 硅(Silicon)探针:针尖尖锐,悬臂相对氮化硅探针来说较硬,共振频率高。  

- 氮化硅(Silicon Nitride)探针:针尖耐磨性强,悬臂较软。  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针尖会因使用逐渐变钝或污染,通常被视为消耗品,清洁成本较高,建议直接更换。

 

---

 

 二、探针的关键参数  

 1. 弹性系数(k值)  

弹性系数反映悬臂的刚度,需与样品刚度匹配:  

- 软样品(如细胞、生物分子):选择低弹性系数(k < 1 N/m)的探针,避免损坏样品或产生过大压痕。  

- 硬样品(如金属、陶瓷):选择高弹性系数(10N/m < k <40 N/m)的探针,确保悬臂能有效传递作用力。  

- 通用场景(如某些薄膜聚合物):中等弹性系数(1N/m < k <10 N/m)的探针更适用。  

 

 2. 针尖曲率半径(Tip Radius, \(r\))  

针尖的尖锐度决定横向分辨率:  

- 超尖锐针尖(\(r \approx 1-10 \, \text{nm}\)):适用于原子级分辨率成像(如方解石点缺陷),但成本高昂。  

- 钝针尖(\(r > 20 \, \text{nm}\)):适合柔软样品(如细胞膜)或避免针尖侧面接触的形貌。  

- 特殊镀层针尖:导电(Ti/Pt)、磁性(CoPt)等镀层需根据电学或磁学测量需求选择。  

 

 3. 共振频率(Resonance Frequency, \(f\))与Q因子(Quality Factor, \(Q\))  

- 共振频率:高共振频率(如\(f > 500 \, \text{kHz}\))的探针适合快扫描(如视频级动态成像)。  

- Q因子:高Q因子探针在空气中响应更灵敏,但在液体中Q值会显著降低,需根据环境调整选择。  

 

---

 

 三、探针选择指南  

 1. 按样品类型选择  

- 生物样品(DNA、细胞):软悬臂+ 钝针尖,避免破坏样品。  

- 硬材料(陶瓷、金属):高K值硅探针+ 尖锐针尖。  

- 纳米力学测量(弹性模量、粘弹性):根据具体模量选择K值匹配的探针,具体可加微信咨询。  

 

 

 2. 按成像模式选择  

- 轻敲模式(Tapping Mode):高共振频率探针,避免吸附效应。  

- 接触模式(Contact Mode):软悬臂,减少横向力对样品的损伤。  

- 液相环境:选择金镀层探针,减少液体中的漂移干扰。  

 

 3. 特殊应用场景  

- 电学表征(CAFMSKPM):导电镀层探针(Ti/Pt镀层)。  

- 磁性测量(MFM):磁性镀层探针(Co-Cr镀层)。  

- 快扫描:高共振频率探针。   

---

选择合适的AFM探针需综合考虑样品特性、成像模式和环境条件。通过理解关键参数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关系,用户可显著提升实验效率与数据质量。众濒科技提供的多样化探针产品型号,为不同场景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。